卡尔·马克思

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叛逆青年到流亡学者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特里尔城,父亲为犹太律师。1835年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转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加入青年黑格尔派。1843年迁居巴黎,与恩格斯结盟。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参与欧洲革命。1849年流亡伦敦,在大英博物馆研撰《资本论》。晚年贫病交加,逝于伦敦海格特公墓,墓碑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2 工业革命下的理论爆破

在资本扩张与工人运动兴起中,马克思的理论回应时代矛盾:

• 异化劳动:揭露机器生产下人的非人化,商品拜物教遮蔽社会关系。

• 历史规律: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社会形态更替。

• 革命实践:号召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历史唯物主义

1. 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I.1)。

2. 阶级斗争:

  •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I)。

3. 社会形态演进:

  • 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2 政治经济学批判

1.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积累资本(《资本论》I.7)。

2. 商品拜物教:

  • 社会关系被物化为商品交换关系,掩盖剥削本质(I.1)。

3. 资本积累规律:

  • 利润率下降趋势与周期性危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崩溃(III.15)。

2.3 科学社会主义

1. 无产阶级使命:

  • 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革命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哥达纲领批判》)。

2. 共产主义愿景:

  •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消亡,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I.1)。

3. 国际主义:

  • 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全球无产者联合解放(《共产党宣言》IV)。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3.1 全球政治实践

• 十月革命:列宁发展帝国主义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 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结合农民革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 西方新左派:法兰克福学派与阿尔都塞重构马克思主义。

3.2 跨学科辐射

• 社会学奠基:韦伯、涂尔干与马克思并称古典社会学三大家。

• 文化研究:威廉斯、霍尔以文化唯物主义分析意识形态。

• 生态批判:奥康纳与福斯特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

3.3 文明批判对话

• 后殖民理论:法农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殖民主义。

• 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如朱丽叶·米切尔)分析阶级与性别交叉压迫。

• 拉美解放神学:古铁雷斯融合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4.1 理论挑战

• 修正主义:伯恩施坦主张和平过渡,否定暴力革命必要性。

• 经济决定论:波普尔批判其历史预言伪科学,忽略知识增长变量。

• 人道主义争议: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与成熟马克思(科学分析)是否断裂?

4.2 实践困境

• 苏联解体:计划经济僵化与官僚腐败引发对马克思主义可行性质疑。

• 生态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否忽视自然极限?(生态社会主义回应)

• 全球化悖论:无产阶级分化,阶级矛盾跨国转移(哈维“空间修复”理论)。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版) | 柏林学院出版社, 1975-至今

  • 《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中译本) |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局中译本) | 人民出版社, 2014

2. 现代研究

  •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 | 中信出版社, 2017

  •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 新星出版社, 2011

  • 艾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3. 跨学科研究

  •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三联书店, 1997

  • 南希·弗雷泽《正义的尺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批判理论视角)

  •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