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边缘到中心的叛逆者
福柯生于法国普瓦捷,父亲为外科医生。1946年入巴黎高师,师从阿尔都塞。1961年以《疯癫与文明》获博士学位。1966年《词与物》引发“人之死”论战。1970年任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创立“话语形构”分析方法。支持监狱改革与同性权益,1984年因艾滋病逝于巴黎,临终研究《性史》未完成。
1.2 1968年后的知识考古
在结构主义危机与新社会运动中,福柯解构现代性根基:
• 理性霸权:疯癫、疾病与犯罪如何被建构为“他者”。
• 生命政治:从君主“杀生权”到现代“治理术”的权力转型。
• 主体真相游戏:自我技术如何被知识-权力机制塑造。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权力-知识分析
1. 话语形构:
• 知识是权力关系的产物,“真理政权”决定何者可说(《知识考古学》)。
2. 规训社会:
• 全景敞视监狱象征现代权力微观控制(《规训与惩罚》III.3)。
3. 生命权力(Biopolitique):
• 人口管理、公共卫生与性态成为政治干预领域(《性史》I.5)。
2.2 主体化批判
1. 作者功能:
• 作者是话语分类原则,非创造性源头(《作者是什么?》)。
2. 自我的技术:
• 古代修身实践对比现代主体被知识建构(《主体解释学》)。
3. 生存美学:
• 以“自我创造”抵抗规范化,将生活变为艺术品(《论伦理系谱学》)。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3.1 后现代理论矩阵
• 女性主义:巴特勒操演理论解构性别本质论。
• 后殖民研究:萨义德“东方主义”吸收话语分析。
• 酷儿理论:权力机制如何生产性少数身份。
3.2 跨学科革命
• 文化研究:霍尔解码媒体中的权力话语。
• 教育学批判:揭示学校作为规训装置。
• 医学人文:疯癫史重写精神病学合法性。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4.1 相对主义风险
• 真理虚无化:哈贝马斯批评其否定解放潜能。
• 政治悲观:缺乏规范性基础,无法指引反抗(南希·弗雷泽)。
4.2 历史方法论争议
• 档案选择偏见:史料碎片化处理遭年鉴学派质疑。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中译本) | 三联书店, 2003
• 《性史》(张廷琛中译本)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89
• 《福柯文选》(汪民安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 现代研究
• 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保罗·韦纳《福柯:其思其人》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3. 跨学科研究
•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 | 三联书店, 1999(话语分析应用)
•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 上海三联书店, 2009(性别解构)
• 大卫·哈维《后现代状况》 | 商务印书馆, 2003(空间政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