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阳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知青到学术旗手

  • 浙江杭州人,早年经历知青岁月,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深造,师从列奥·施特劳斯学派传人阿兰·布鲁姆。

  • 1989年后旅居香港,历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9年创办清华大学新雅书院,2014年南下中山大学创办博雅学院,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

2.思想转型的三次突围

  • 80年代启蒙期:参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译介卡西尔《人论》、韦伯《新教伦理》,推动西学东渐。

  • 90年代反思期:提出反反传统的现代化,批判激进自由主义,主张文化守成(《将错就错》)。

  • 21世纪实践期:以通三统论重构传统合法性,在教育领域实践中西会通的博雅教育模式。

核心思想体系

1.通三统的文化政治学

  • 文明连续体: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通三统》),主张三大传统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合法性基础。

  • 儒家社会主义:提出儒家传统可为社会主义提供伦理根基,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对文化共同体的破坏。

2.自由主义的中国式批判

  • 启蒙反思论:指中国自由主义缺乏对传统的同情的理解,主张以文化自觉超越启蒙与救亡的二元对立

  • 政治成熟说:呼吁建立政治民族,强调国家能力与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反对去政治化的学术

3.通识教育的实践哲学

  • 经典阅读运动:设计从荷马到鲁迅的经典课程体系,主张通过伟大书籍培育文化主体性。

  • 书院制实验:在清华、中大推行住宿书院制,以师生共同体对抗大学教育的专业化与碎片化。

思想传承与影响

1.新左派的理论实践者

  • 与汪晖、崔之元构成新左翼三剑客,推动三农问题”“国企改革的公共讨论;《中国当代思想史论》被译介为多国语言,成为国际理解中国思想转型的关键文本。

  • 弟子刘瑜、李猛等学者承其问题意识,分别发展出政治学本土化”“历史社会学重构等路径。

2.通识教育的中国化先锋

  • 清华新雅书院模式被复旦、浙大等校效仿,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间接吸收其理念。

  • 国际学界关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将其教育实践视为施特劳斯学派在东亚的创造性转化,哈佛燕京学社多次邀其研讨人文教育。

3.中西文明的摆渡人

  • 主持翻译《施特劳斯文集》,推动政治哲学在华语学界传播;与查尔斯·泰勒对谈世俗时代的精神困境,尝试以儒家伦理回应现代性危机。

  • 在《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序言中提出中国道路可能为全球资本主义提供替代方案,引发国际左翼学界热议。

学术争议

1. 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困境

  • 自由主义学者徐友渔批评通三统意识形态拼盘,朱学勤指其用文化乡愁掩盖制度缺陷;甘阳回应称传统的断裂比延续更危险

  • 教育界质疑书院制精英化倾向,学生抗议博雅学院课程过载,但何怀宏肯定其重塑大学精神的实验勇气

2. 政治哲学的本土化争议

  刘小枫指其施特劳斯解读过于实用主义,林毓生批评通三统论缺乏历史严谨性;但李猛认为理论旅行必然伴随创造性误读

  • 国际施派学者罗森Stanley Rosen质疑其将古典学工具化,但布鲁姆遗孀称其延续了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精神血脉

3. 学术与政治的暧昧性

  • 汪晖指其以文化议题回避政治经济学批判,钱永祥批评政治民族概念隐含威权风险;甘阳自辩文化重建是政治重建的前提

  • 香港时期与内地体制的互动引发学术投机争议,但陈来辩护称其教育实践证明知行合一的学术担当

参考文献

1. 甘阳《通三统》 | 三联书店, 2007

2. 甘阳《将错就错》 |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0

3. 李猛《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 三联书店, 2010

4. 阿兰·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甘阳译)

5.   刘瑜《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笔记》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