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反叛者的一生

  • 福建泉州人,回族后裔,26岁中举后历任河南共城教谕、云南姚安知府,因拒奉程朱理学辞官,剃发出家却饮酒食肉,游走儒释道之间。

  • 与耿定向论战著《焚书》,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挑战雅俗界限,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狱中夺剃刀自刎而死。

2.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突围

  • 晚明商品经济勃兴,市民文化兴起,李贽居湖北麻城芝佛院,接纳商贾、妇女听讲,冲击士农工商等级秩序。

  • 著作屡遭焚毁,却越禁越炽,《藏书》《续藏书》私刻流传,袁宏道称其书藏于今宇宙者,皆断轮残简,而精神不灭

核心思想体系

1. 童心说与人性解放

  • 批判假道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焚书·童心说》),指斥六经、《语》《孟》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 自然人性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肯定私欲合理性,开明清自然主义先声。

2. 历史相对主义

  • 重估价值标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打破儒家道统史观。

  • 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称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颠覆传统历史人物评价体系。

3. 文学革命论

  • 推崇通俗文学:《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忠义水浒传序》),将小说戏曲提升至宇宙至文高度。

  • 主张化工胜于画工,强调创作主体性,影响汤显祖至情论与公安派性灵说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明清之际思想启蒙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经世致用说,皆受其非圣无法精神启发。

  • 曹雪芹《红楼梦》借贾宝玉毁僧谤道暗承李贽反礼教立场,《金瓶梅》评点本托其名传播。

2. 东亚近代化先声

  • 日本江户时代获屋代弘贤私刻《焚书》,影响海保青陵重商主义;明治时期三宅雪岭称其为东方的尼采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吴虞引李贽为打倒孔家店先驱,周作人将其与王充、嵇康并列为中国思想界三盏明灯

3. 现代思想诠释场域

  •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定位其为市民阶级启蒙者,余英时反驳称其思想仍属士大夫自我批判

  • 女性主义研究重审其《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认为其突破性别局限但仍囿于时代语境。

学术争议

1. 思想性质之争

  • 岛田虔次称其为中国近代思维挫折的象征,沟口雄三反对此欧洲中心论,主张其思想属儒学内部自我更新。

  • 左东岭指出童心概念源自王阳明良知与罗汝芳赤子之心,非全然独创,但激进程度空前。

2. 文本真伪与诠释

  • 《史纲评要》是否系伪托争议:容肇祖考证为叶昼假托,黄仁宇却引用其评朱元璋圣贤盗贼之性兼而有之

  • 《四书评》真伪难定,朱维铮认为部分评语反映泰州学派集体思想,非李贽独撰。

3. 自杀谜团再探

  • 袁中道《李温陵传》称其狱中自刎,马经纶《与当道书》暗示遭虐杀,近年发现万历三十年档案显示病死狱中,死因成罗生门。

  • 江灿腾研究认为其剃发行为受佛教毁形守志传统影响,非纯粹反叛姿态。

参考文献

1. 容肇祖《李卓吾评传》 | 商务印书馆, 1937

2. 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3.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 中华书局, 1982

4.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