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遗民气节与学术孤旅

  • 湖南衡阳人,举人出身,曾于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居湘西石船山,著书四十年,完发以终(拒剃发易服),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 著述逾百卷,因反清立场多未刊行,道光年间邓显鹤刊刻《船山遗书》,始为世所知。

2. 思想熔铸与历史批判

  • 反思明亡教训:孤秦陋宋论直指中央集权与文武失衡,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 融合易学与实证:以《周易外传》阐发辩证法,考订《尚书引义》《春秋世论》,重建儒家经世体系。

核心思想体系

1. 气本论与理气关系

  • 唯物本体论:天下惟器而已矣(《周易外传》),否定程朱理在气先,主张理在气中”“气日新而化生

  • 能动认识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张子正蒙注》),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2. 历史哲学突破

  • 进化史观:势之必然处见理(《读四书大全说》),提出理势合一,反对退化论与循环史观。

  • 民族主义萌芽:夷夏之防高于君臣之义,为近代反满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3. 人性论与伦理重建

  • “性日生日成说: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尚书引义》),批判朱熹天命之性静态观。

  • 情理平衡: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读四书大全说》),试图调和理学禁欲与自然人性。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近代思想启蒙

  • 曾国藩刊印《船山遗书》,推动其学中兴;谭嗣同《仁学》称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 章太炎引夷夏之辨反清,毛泽东《矛盾论》吸收其辩证法思想,称西方有个黑格尔,东方有个王船山

2. 学术范式转型

  • 影响颜李学派实学取向,钱穆赞其理气一元论开清代学术新风气;侯外庐视其为早期启蒙思想代表

  •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唐君毅重释其体用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将其定位为道学高峰

3. 跨文明对话

  • 与斯宾诺莎比较:同持泛神论倾向,但王夫之强调整体动态(絪緼化生),斯氏侧重实体静态(自因)。

  • 生态哲学启示:日本学者岛田虔次称其天人合一论蕴含有机宇宙观,可对话怀特海过程哲学。

学术争议

1. 哲学性质之争

  • 冯友兰认为其属道学修正派,张岱年则强调其超越理学,自成体系;萧萐父提出早期启蒙说,余英时质疑此说过度现代化。

  • 劳思光指其思想杂糅矛盾,未能彻底摆脱理学框架;陈来肯定其集大成的批判性综合

2. 民族主义诠释困境

  • 汪荣祖考证夷夏观实为文化论非种族论,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存在本质差异。

  • 杜维明批评其华夏中心主义阻碍跨文明对话,但肯定其文化主体性建构意义。

3. 文本传播与接受

  • 《船山遗书》初刻本遭清廷删改,岳麓书社《船山全书》校勘发现多处篡改,涉及反清言论与历史评价。

  • 《读通鉴论》是否反映晚年定论?刘毓崧考据显示部分内容为早期政论,与隐居后思想存在张力。

参考文献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 人民出版社, 1956

2. 萧萐父《王夫之评传》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汪荣祖《王夫之的史学与历史思想》 | 联经出版公司, 1993

4.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