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寒门逆袭与学术突围

  • 安徽休宁人,早年家贫,随父贩布,自学成材。35岁避仇入京,携《屈原赋注》拜见钱大昕,震动京师,称天下奇才

  • 六次会试不第,晚年以举人特召入四库馆校勘《水经注》,临终前自述生平著述,以《孟子字义疏证》为第一

2. 考据学中的义理追求

  • 表面承袭惠栋汉学路径,实则借考据酒杯,浇义理块垒,通过训诂挑战程朱理学权威。

  • 与章学诚道问学尊德性之争,反映乾嘉学术内部的分化:纯考据派(段玉裁、王念孙)与义理派(戴震、焦循)的分野。

核心思想体系

1. 理气一元论与反理学批判

  • 唯物自然观:气化即道,生生之谓也(《孟子字义疏证》),否定朱熹理先气后,主张理在事情

  • 伦理总批判: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与某书》),揭露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压迫性。

2. 血气心知人性论

  • 生理学转向: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原善》),以生物属性重构人性基础。

  • 理欲统一说:理者,存乎欲者也,将道德规范建基于合理欲望的满足,暗含功利主义倾向。

3. 知识论与方法论革命

  • “由词通道方法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古经解钩沉序》),以语言学方法解构理学形上学。

  • 区分意见理义人蔽于意见,则不能尽其材,强调实证考据对祛除主观臆断的优先性。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近现代思想转型枢纽

  • 章太炎称其凌破宋学枷锁,导夫先路,梁启超视其为清代学术黎明运动代表,胡适撰《戴东原的哲学》推为中国启蒙之父

  • 刘师培、鲁迅继承反理学精神,吴虞《吃人与礼教》直承以理杀人说,成为五四反传统思想武器。

2. 东亚近代化理论资源

  • 日本井上哲次郎引入戴震气学,为明治时期反朱子学运动提供弹药;朝鲜丁若镛《与犹堂全书》吸收其考据方法革新实学。

  • 美国汉学家艾尔曼(Benjamin Elman)揭示其科学方法论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平行性,但缺乏社会传播机制。

3. 当代学术范式启示

  • 徐复观称其以考据为表,以义理为里的双轨模式,为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奠基。

  • 李泽厚情本体论溯源至戴震理欲观,沟口雄三从乡约共同体角度重审其民本思想。

学术争议

1. 哲学立场的内在矛盾

  • 钱穆批评其以训诂求义理存在方法论悖论:既谓理在事物,又何须从故纸堆中求?

  •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指出其思想存在道问学反智识主义的张力,反映儒学现代转型困境。

2. 唯物主义是否彻底

  • 侯外庐肯定其十八世纪中国唯物论代表,但冯友兰指其仍使用”“范畴,未完全摆脱理学框架。

  • 日本学者村濑裕也发现《绪言》与《疏证》存在差异:前者持气本论,后者转向认识论优先,显示思想演变轨迹。

3. 反理学立场的再审视

  • 朱维铮考证四库本《水经注》校勘实由赵一清完成,戴震涉嫌剽窃,质疑其学术道德是否匹配反道学姿态。

  • 张寿安研究揭示戴震以礼代理思想与凌廷堪的差异,前者侧重哲学批判,后者转向制度重建。

参考文献

1.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 | 商务印书馆, 1927

2.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 | 华世出版社, 1977

3.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4.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