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历史背景
1. 科举困顿与学术自觉
•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41岁中进士,官至国子监典籍,终生未获重用。自述“三十以前,懵然无识”,中年后形成独特史学观。
• 与戴震学术交锋,批评考据学“但知聚铜,不知铸釜”,主张“学问当以神解为宗,训诂考订皆筌蹄耳”。
2. 思想体系的晚成与边缘
• 著《文史通义》二十余年未定稿,提出“六经皆史”“史德说”,临终前叹“吾书似钟嵘《诗品》,刘勰《文心》,当俟后世知音”。
• 生前声名不显,道光年间《章氏遗书》刊行,谭献、龚自珍始重其学,梁启超称其为“清代唯一史学思想家”。
核心思想体系
1. 六经皆史的本体论革命
• 消解经学神圣性:“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皆史也”(《易教上》),将经典还原为三代制度史记录。
• 历史哲学创新:“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主张从历史流变中体认“道”的展开过程。
2. 史家主体性建构
• 史德说:“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史德》),强调史家道德与认知的双重修养。
• 历史想象力:“运以别识心裁,非深通于道术精微者不能”,突破传统史料编纂学的局限。
3. 方志学理论奠基
• 方志非地理书:“志乃史体”,首创方志分立“三书”(志、掌故、文征),推动地方志从资料汇编转向史学研究。
• 政教实践指向:“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强调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近代史学转型先声
• 龚自珍引“六经皆史”论开启经世史学,章太炎称“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其义近圆”;胡适誉其“中国历史方法论的奠基人”。
• 内藤湖南吸收其说提出“唐宋变革论”,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列专章论述其理论贡献。
2. 中西史学对话桥梁
•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揭示其思想与柯林武德“历史重演论”的相似性;海登·怀特《元史学》引“历史想象”概念佐证叙事主义史观。
• 后现代史学视角:王晴佳将其“史意说”与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理论比较,探讨历史书写的诗性维度。
3. 学科跨界启示
• 文学理论影响:周勋初《文史探微》揭示《文史通义》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继承与超越,构建中国文论史脉络。
• 社会学方法先导:瞿同祖将“方志三书”体例引入法律社会史研究,费孝通“乡土中国”论受其地方志方法论启发。
学术争议
1. 理论内在矛盾
• 钱穆指出“六经皆史”说隐含悖论:既否定经学神圣性,又主张“经世致用”,未能彻底摆脱儒家价值观束缚。
• 杜维云批评“史德说”过于依赖主观心术,缺乏客观评价标准,易导致历史相对主义。
2. 学派归属之争
• 内藤湖南将其归入“浙东学派”,但何炳松认为其思想更近“浙西学派”的实证取向;仓修良考证其学术实熔铸浙东、浙西之长。
•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将其定位为“启蒙思想家”,余英时反驳称其思想仍属“儒学内部调整”。
3. 文本真伪与诠释
• 《校雠通义》是否完成体系?王重民发现现存版本存在后人增补,原稿《续通志校雠略拟稿》已佚,理论完整性存疑。
• 《文史通义·妇学》篇的女德观引发争议,江晓原指其“以史载道”说在此陷入传统性别规范桎梏。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 | 华世出版社, 1977
2. 仓修良《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 中华书局, 1984
3. 倪德卫(David Nivison)《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 |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66
4. 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