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布衣到帝师的政治冒险

  • 广东南海人,早年师从朱次琦,游历香港、上海接触西学。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创强学会,办《万国公报》,推动戊戌变法,获光绪帝召见,成百日维新核心智囊。

  • 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16年,创保皇会,游说欧美华侨;晚年参与张勋复辟,章太炎讥其老耄矣,犹复贪恋权位

2. 思想体系的狂想与实践

  •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颠覆古文经学正统,以托古改制为变法张目;《大同书》构想去国界、级界、种界的极乐世界,却秘不示人,谓今方为据乱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

  • 周游31国,著《欧洲十一国游记》,提出物质救国论,主张以中国之道德为原本,辅以欧美之科技

核心思想体系

1. 托古改制的经学重构

  • 历史虚构论: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指刘歆伪造古文经学,将儒学塑造为创教立法工具(《孔子改制考》)。

  • 三世说演进: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框架,杂糅《公羊传》、佛家轮回与西方线性史观。

2. 儒家乌托邦的极致表达

  • 大同理想:去家界为天民,取消婚姻家庭,儿童公育,老人公养(《大同书》),受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影响。

  • 技术乌托邦:电化全球,飞船满空,预言自动化生产与人工智能,却保留圣人治世的威权底色。

3. 儒教国教化的政治设计

  • 政教合一:孔子为教主,康有为为长素(素王继承者),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建教会体系抗衡基督教。

  • 君主立宪论:虚君共和说调和传统与现代,影响日本《明治宪法》与清末《钦定宪法大纲》。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近代思想转型枢纽

  • 梁启超称其火山大喷火,钱穆斥为学术之贼,但皆承认其打破传统思想格局之功;毛泽东自述早年受《大同书》启发,称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没有找到通往大同的路

  • 新儒家熊十力、牟宗三批判其政治化儒学,却继承其返本开新思路;李泽厚视其为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的先驱。

2. 全球思想史光谱

  • 《大同书》被马丁·贝尔纳(Martin Bernal)比作东方《乌托邦》,但缺乏莫尔式的制度细节;日本竹内好指其东洋近代化的矛盾投影

  • 后殖民理论挪用: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分析其儒教民族主义如何同时抵抗与复制西方现代性。

3. 海外实践与遗产

  • 越南潘佩珠受其影响创维新会,推动东游运动;马来亚孔教会延续其儒教建制化尝试。

  • 康同璧、徐勤等弟子在海外维系保皇会,间接促成北美华埠文化认同;《大同书》完整版1956年由其弟子钱定安在美国出版。

学术争议

1. 思想定位的极端性

  • 萧公权称其为儒家传统的马丁·路德,汪荣祖反驳其本质是政治投机者;朱维铮考证《新学伪经考》抄袭廖平《辟刘篇》,引发著作权纠纷。

  • 列文森(Joseph Levenson博物馆化理论视其为传统儒学的最后一次挣扎,余英时则强调其创造性破坏的现代意义。

2. 《大同书》的时间谜题

  • 汤志钧考据认为主体写于1901–1902年印度大吉岭,而非自称的1884年;但房德邻通过手稿比对,证明部分内容确系戊戌前构思。

  • 意识形态矛盾:马克思称其理论极其幼稚,但1950年代中国学界曾围绕《大同书》空想社会主义性质展开论战。

3. 历史评价的两极化

  • 黄彰健指其戊戌奏稿大半系流亡后伪造,茅海建通过档案比对证实部分真实性,揭示维新派策略调整轨迹。

  • 现代性批判:张灏指其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工具理性结合,导致中国启蒙运动的内在断裂。

参考文献

1.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1975

2.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 三联书店, 2005

4. 汪荣祖《康章合论》 | 中华书局, 2008

5.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