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经师到革命家的蜕变

  • 浙江余杭人,师从俞樾治经学,甲午战败后绝弃科举,加入强学会。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入苏报案,狱中研佛学,自谓神经病以拒清廷招安。

  • 同盟会元老,主编《民报》与梁启超论战,提出俱分进化论;民国后任孙中山枢密顾问,却反对袁世凯称帝,遭软禁三年,以篆书速死明志。

2. 学术与政治的双重战场

  • 晚年创章氏国学讲习会,著《国故论衡》《齐物论释》,以佛解庄,以庄证孔,构建不齐而齐的文化多元论。

  • 拒戴蒋介石国师桂冠,临终遗言若有异族入主中夏,子孙世世勿食其官禄,墓碑仅刻章太炎之墓

核心思想体系

1. 民族革命的经学依据

  • 历史种族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华民国解》),以文化认同超越血统论。

  • 古文经学武器:考订《春秋》强调夷夏之辨,驳康有为孔子改制说,指《新学伪经考》为野书

2. 唯识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 “依自不依他自贵其心,不援鬼神(《答铁铮》),以法相唯识学万法唯识论对抗基督教一神论与儒家天命观。

  • 齐物哲学: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齐物论释》),消解文明等级论,为多元现代性奠基。

3. 俱分进化的历史辩证法

  • 悲观史观:善亦进化,恶亦进化;乐亦进化,苦亦进化(《俱分进化论》),批判线性进步史观,警示现代性危机。

  • 革命伦理: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赋予暴力以道德正当性。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现代学术范式开创者

  • 鲁迅称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弟子黄侃、钱玄同、周作人传承其学,形成章门学派;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受其考据方法论启发。

  • 新儒家熊十力承其唯识学,却转向新唯识论;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列专章分析其理性主义异端

2. 东亚反殖民思想资源

  • 日本宫崎滔天译介其文,影响幸德秋水等社会主义者;朝鲜申采浩引历史种族论建构韩民族主体性。

  • 后殖民理论对话: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借其文化民族主义批判西方民族国家范式,却指其未能摆脱汉族中心主义。

3. 文化保守主义与批判启蒙

  • 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全盘西化,主张用国粹激动种性;晚年质疑代议制民主,提出直接民权方案。

  • 汪晖视其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代表,沟口雄三分析其齐物论对西方普遍主义的挑战。

学术争议

1. 思想连贯性质疑

  • 梁启超批评其好为诡异,钱穆指其学破碎支离;王汎森揭示其思想存在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深层矛盾。

  • 姜义华考证《訄书》三次修订(1900木刻本、1904重订本、1914《检论》),反映从激进革命到文化守成的转变。

2. 种族论的双刃性

  • 冯客(Frank Dikötter)指其历史种族论助长汉族中心主义,为民国边疆政策埋下隐患;汪荣祖辩护称其晚年转向五族共和

  • 孙江研究发现,章太炎曾支持黑龙会亚洲主义,与反满革命存在策略性矛盾。

3. 佛学诠释的合法性

  • 欧阳竟无斥其《齐物论释》以佛解庄,两失其真;龚隽认为其创造性误读恰是哲学突破,可比德里达解构主义。

  • 陈平原分析章氏晚年讲学提奖光复,未尝废学,在政治退潮中重塑学术尊严。

参考文献

1.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 | 中华书局, 1979

2. 汪荣祖《康章合论》 | 中华书局, 2008

3.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4.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  孙江《近代中国的种族与革命》 |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