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传统记载
• 《史记》未单独立传,事迹散见于《孟子荀卿列传》,载其曾习儒术,后创墨家,批判儒家“厚葬靡财”。
• 《淮南子》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遂自立学派。
2. 现代学术重构
• 孙诒让《墨子间诂》考订其活动于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与楚惠王(前488-前432在位)同时代。
•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推测生卒年约前480-前390年,晚于孔子而早于孟子。
3. 考古与文本证据
• 银雀山汉简(前2世纪)出土《墨子》残篇,含《尚贤》《节用》等内容,证实战国至汉初流传。
• 《墨子》现存53篇,分“十论”(尚贤、尚同等核心主张)、“墨辩”(逻辑学)、“城守”(军事技术)三部分。
核心思想体系
1. 兼爱(Jian’ai, Universal Love)
• 定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兼爱上》),主张无差别普遍关怀。
• 功利基础:“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以互惠互利为伦理前提。
• 儒家批判:反对“亲亲有术”的差等爱,孟子斥为“无父”(《孟子·滕文公下》)。
2. 非攻(Feigong, Condemnation of Aggression)
• 反战逻辑:以“窃桃李”类比侵国不义(《非攻上》:“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 军事技术:《备城门》等11篇详述防御战术,体现“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
3. 三表法(Three Standards of Validation)
• 经验主义方法论:
◦ 本之者:历史经验(“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 原之者:感官证据(“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 用之者:实践效用(“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战国显学
• 与儒家并称“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门下弟子“充满天下”。
• 逻辑学成就:《墨经》定义“名”(概念)、“辩”(推理),发展命题逻辑(如“侔”式推论)。
2. 中衰与近代复兴
• 秦汉后因反战思想与集权冲突而式微,至清代考据学重新发掘。
• 梁启超《墨子学案》(1921)赞其“兼爱”可比基督教,胡适《先秦名学史》推崇其科学方法论。
学术争议
1. 逻辑学渊源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墨家逻辑独立发展,反映中国科学思维特质。
• 葛瑞汉(A.C. Graham)推测《墨经》可能间接接触印度因明学,但无直接证据。
2. 文本真实性
• 《墨子·备城门》等兵技巧篇或为秦汉兵家托名,掺杂后世技术内容。
• “十论”中《非儒》《公孟》等篇可能经后期墨者增补,强化反儒立场。
3. 宗教维度争议
• “天志”“明鬼”思想是否残留原始宗教迷信?冯友兰批评其“落后于孔子的人文主义”。
• 方授楚《墨学源流》认为“天志”实为工具理性,借宗教权威推行兼爱。
参考文献
1. 梅贻宝(Y.P. Mei)《墨子:孔子的批判者》英译本,伦敦普罗布斯坦出版社,1929。
2. 葛瑞汉(A.C. Graham)《后期墨家逻辑、伦理与科学》,香港大学出版社,1978。
3. 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56。
4.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