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历史背景
1. 草莽志士到玄思哲人
• 湖北黄冈人,少年投身辛亥革命,任湖北都督府参议。后因军阀乱政弃政从学,入南京支那内学院师从欧阳竟无研习唯识学,1922年受蔡元培邀聘北大,以《新唯识论》震动学界。
• 抗战期间著《读经示要》,流寓四川著《十力语要》,晚年蛰居上海,文革中被抄家批斗,绝笔“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2. 学术孤旅与精神抗争
• 与吕澂“性寂性觉”之辩(1943),批判佛学“耽空滞寂”;与冯友兰“良知坎陷”之争,斥其“将活人讲成死理”。
• 门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承其学脉,形成港台新儒家学派,被尊为“现代新儒学三圣”之首。
核心思想体系
1. 新唯识论的本体论革命
• 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新唯识论》),批判佛家“体用割裂”,主张“摄用归体”与“举体成用”的动态统一。
• 翕辟成变:“翕为物化之势,辟为心能之力”,以《周易》生生哲学改造唯识学“种子现行”说,构建宇宙生成论。
2. 心性论的现代重构
• 本心即本体:“本心是虚寂而健动的生命本体”,融合阳明心学“良知”与柏格森“生命冲动”,提出“性智”与“量智”二分。
• 内在超越:“即人即天,即修养即本体”,主张“当下呈现良知”的道德实践论,反对宋儒“理气二元”架构。
3. 文化批判与返本开新
• 中西之辨:“西方文化是‘逐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反己’的文化”,但主张“吸纳科学民主而不失本体”。
• 经学阐释:《原儒》重释六经,称孔子“托古改制”,以“大同”说为儒家社会主义张目。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现代新儒学精神源头
• 牟宗三“道德形上学”承其“智的直觉”说,唐君毅“生命存在”论发展其心性哲学,徐复观“忧患意识”说受其文化批判启发。
• 杜维明“体知”概念、刘述先“理一分殊”论皆可溯至熊氏体用哲学。
2. 东亚思想对话桥梁
• 日本西田几多郎“绝对无”哲学与其“体用不二”形成东方式本体论呼应;韩国李相殷引入新唯识论对抗基督教哲学。
• 西方过程哲学(怀特海)研究者科布(John Cobb)称其思想为“东方过程论”,与有机宇宙观形成跨文明对话。
3. 争议性思想遗产
• 1950年代梁漱溟批评其“玄谈误国”,张岱年指其“混淆唯物唯心”;但李泽厚肯定其“高扬主体性的启蒙意义”。
• 改革开放后《熊十力论著集》出版引发“国学热”,新左派引《原儒》论证“儒家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则重审其个体性学说。
学术争议
1. 佛学诠释的合法性
• 吕澂指其“不解唯识真义”,印顺法师斥《新唯识论》为“伪佛教”;但霍韬晦认为其“创造性误读”开辟儒佛新境界。
• 日本荒木见悟比较熊氏与道元禅学,发现二者同具“动态本体论”特质,但熊氏拒绝彻底空观。
2. 体系建构的逻辑矛盾
• 冯友兰批评其“神秘主义不可言说”,劳思光指“体用不二”导致认识论缺环;但牟宗三以“两层存有论”补足体系漏洞。
• 林安梧揭示晚年《明心篇》存在“生命本体”与“道德主体”的张力,反映现代性语境下儒学转型困境。
3. 政治立场的多面性
• 1949年拒赴台湾,致函董必武“中国文化不可绝于吾辈”,但1951年撰《与友人论张江陵》被指为法家张目。
• 汪荣祖考证其晚年书信,发现私下仍坚持“儒家民主”理想,与公开表态存在策略性差异。
参考文献
1. 熊十力《新唯识论》 | 中华书局, 1985
2.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 正中书局, 1968
3. 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4. 墨子刻(Thomas Metzger)《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77
5. 林安梧《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 | 东大图书公司,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