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逻辑学到儒学的转向
• 山东栖霞人,早年就读北大哲学系,师从张申府、金岳霖研习逻辑学与西方哲学。抗战期间流寓西南,受熊十力“劈头棒喝”转向儒学,自谓“一生学问尽在消化康德与宋明理学”。
• 1949年赴台,任教台湾师大、东海大学;1960年移居香港,与唐君毅、徐复观创办新亚书院,合撰《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奠定港台新儒家国际地位。
2. 体系建构与精神孤往
• 著《心体与性体》《现象与物自身》,以康德哲学重构儒家心性论,提出“良知自我坎陷”说解决民主科学难题。晚年译注康德三大批判,自比“玄奘译经”,完成中西哲学会通。
• 临终前手书“古今无两”四字,弟子李明辉解读为“对儒学现代转化的自信与悲愿”。
核心思想体系
1. 道德形上学的哲学突破
• 两层存有论:“现象界”(执的存有)与“物自身界”(无执的存有),以“智的直觉”打通康德不可知领域,确立儒家“既内在又超越”的形上维度。
• 圆善论:综合儒家“德福一致”与佛家“圆教”观,提出“无限智心”保证德福配称,完成儒家终极关怀的体系化。
2. 良知坎陷说的现代性方案
• 自我否定辩证法:“良知(道德理性)必须自觉坎陷自身以开出知性主体”,为科学民主提供哲学依据。
• 三统并建说:道统(儒家心性之学)、政统(民主制度)、学统(科学知识)的辩证统一,主张“内圣开出新外王”。
3. 判教理论与哲学史重构
• 儒家三期说:孔孟荀为第一期,宋明理学为第二期,当代新儒家为第三期,自承“接着宋明理学讲”。
• 佛道批判:判佛教为“纵贯横讲”(偏重解脱),道家为“横摄系统”(缺乏道德主体),唯儒家“纵贯纵讲”具创生性。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新儒家的国际化学派
• 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刘述先“理一分殊”全球化诠释皆承其框架;成中英“本体诠释学”受其康德会通路径启发。
• 波士顿儒家(南乐山、白诗朗)将其思想引入过程哲学对话,推动儒学参与普世伦理建构。
2. 东亚现代性理论资源
• 韩国金圣基以“良知坎陷”论解“汉江奇迹”中的传统转化,日本冈田武彦借“两层存有”调和京都学派与儒学。
• 李泽厚批评其“过度康德化”,但承认其“为儒学现代化建立严整体系”;余英时指其“哲学建构远超熊十力,然社会实践性不足”。
3. 跨文明对话的典范
• 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比较:李明辉揭示二者同具“主体间性”维度,但牟氏强调道德优先性。
•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称其“现代性反思的东方版本”,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借其德性论批判启蒙个人主义。
学术争议
1. 坎陷说的可行性质疑
• 劳思光指其“辩证转折实为诡辩”,傅伟勋批评“良知如何能自我否定”存在逻辑断裂;林安梧主张以“存有三态论”替代坎陷说。
• 刘述先承认其说“哲学精巧但历史解释力薄弱”,黄玉顺尝试以“生活儒学”消解主体性困境。
2. 康德诠释的合法性
• 西方康德学者阿利森(Henry Allison)指其“误读物自身概念”,但安靖如(Stephen Angle)认为“创造性转化更具启发”。
• 杨祖汉辩护称“智的直觉”非知识论概念,而是实践体证,符合儒家工夫论传统。
3. 文化保守主义困境
• 陈来批评其“心性论中心主义忽视制度建构”,干春松指“内圣开外王”实为“制度虚无主义”;贝淡宁(Daniel Bell)则肯定其“为东亚民主提供伦理根基”。
• 方克立指其学说“新儒学意识形态化”,但成中英认为“体系化恰是儒学参与现代哲学对话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 正中书局, 1968
2. 李明辉《儒家与康德》 | 联经出版公司, 1990
3. 刘述先《牟宗三先生哲学思想论集》 | 学生书局, 2012
4. 安靖如《圣境:宋明理学的现代意义》 |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5.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中西哲学会通问题》 | 知识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