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军政幕僚到文化斗士

  湖北浠水人,早年投身国民革命军,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亲历西安事变与抗战。1949年赴台后退出政坛,任教东海大学,创办《民主评论》杂志,与唐君毅、牟宗三合撰《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以《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颠覆传统学术范式,晚年旅居香港,临终前自述“我是中国文化大地上的流浪者,也是它的守墓人”。

2. 学术转型与政治批判

  受熊十力“亡国族者常先亡其文化”警示,转向思想史研究。批判国民党威权统治,因反对白色恐怖遭东海大学解聘,自嘲“以学术为剑,刺破专制铁幕”。

  1980年代支持大陆改革开放,致信邓小平建言“以民主法治补儒家伦理之不足”,成为两岸思想交流的桥梁。

核心思想体系

1. 忧患意识与人性论重构

  文化基因论:“中国人文精神始于殷周之际的忧患意识”(《中国人性论史》),以“敬”“仁”等概念揭示道德主体觉醒。

  心性史观:梳理孟子“性善论”至宋明理学脉络,强调“人性是历史实践中展开的文化存在”,反对抽象形上学建构。

2. 专制政治批判理论

  双重主体性:“政治主体(民)与政治权力(君)的永恒紧张”,指斥秦汉以降形成“专制政体—士人妥协”共生结构。

  儒家抗议精神:发掘董仲舒“天人感应”、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制衡思想,重构儒家的政治批判传统。

3. 现代民主的儒学诠释

  德治转化论:“德治思想应转化为责任政治,民本精神需落实为民主制度”,主张以“道德主体性”滋养公民社会。

  文化乡愁辩证:既批判传统士大夫“道德虚骄”,又警惕现代化导致“精神失根”,提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新儒家的社会批判维度

  李明辉承其政治哲学,发展“儒家民主理论”;林安梧提出“后新儒学”吸收其制度批判意识。

  大陆新左派引其“专制分析”反思文革,自由主义阵营借其“民本转化”论证儒家与民主兼容性。

2. 东亚现代性反思资源

  韩国金容沃以“忧患意识”解朝鲜半岛近代史,日本沟口雄三“中国基体论”受其历史方法论启发。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继承其思想史研究路径,王泛森考证明清思想转型亦受其问题意识影响。

3. 公共知识分子的典范意义

  创办《华侨日报》推动香港民主运动,钱理群称其“在威权夹缝中坚守知识人批判精神”。

  李泽厚评其为“新儒家最具现实关怀者”,杜维明誉其“打通学术与社会的血脉”。

学术争议

1. 历史解释的主观性争议

  劳思光批评其“以价值预设剪裁史料”,如刻意凸显董仲舒限制君权而淡化“天人三策”的专制逻辑。

  阎步克指其“两汉研究”忽视制度史维度,黄留珠考证汉代宰相权力变迁,质疑“专制铁板一块论”。

2. 儒家民主的可行性质疑

  牟宗三指其“政治批判未达形上高度”,林毓生批评“民本转民主”缺乏制度设计,属“浪漫主义想象”。

  但贝淡宁(Daniel Bell)认为其“责任伦理”可为东亚贤能政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现实操作性。

3. 文化认同的悖论性

  李欧梵指其“既反传统又恋传统”的矛盾心态,汪晖批评“文化乡愁”易蜕变为本质主义话语。

  黄俊杰揭示其晚年思想转向:从“传统批判”到“传统再发现”,强调“在现代化中守护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 台湾学生书局, 1966

2.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5

3. 李明辉《徐复观与民主政治》 |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6

4.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 台大出版中心, 2004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 东方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