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历史背景
1. 金陵才俊与哲海遨游
• 安徽桐城人,幼承桐城派家学,早年就读金陵大学,师从刘伯明、梅光迪。1924年留学威斯康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精研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
• 历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创办《哲学与文化》月刊,以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学生包括陈鼓应、成中英等,被誉为“东方诗哲”。
2. 文化传灯与美学启蒙
• 抗战期间著《科学哲学与人生》,批判科学主义异化人性;晚年以《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英文演讲震动夏威夷东西哲学家会议,被诺斯罗普(F.S.C. Northrop)赞为“东方智慧化身”。
• 临终前手书“宇宙心香”,遗嘱“遗体火化,骨灰撒入海峡,沟通两岸文化断裂”。
核心思想体系
1. 生命本体论的诗性建构
• 生生之德:“宇宙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生生之德》),以《周易》“生生”哲学统摄儒释道,提出“万物有生论”对抗西方机械宇宙观。
• 情理圆融:主张“哲学智慧生于悲情,终于诗境”,以华严宗“理事无碍”调和希腊理性与中国诗性传统。
2. 文化哲学的三层架构
• 哲学三慧说:希腊“如实慧”、欧洲“方便慧”、中国“平等慧”,预言未来哲学应“超化中西界限,直叩形上奥义”。
• 中国哲学四阶段:原始儒家道家(生命体验)→ 新儒家(理气二元)→ 佛学(空有之辩)→ 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强调回归“天人合德”的原始精神。
3. 比较哲学方法论
• 超越进路:“从形上学穿透,自价值论凝合”,主张以“机体主义”消解中西哲学对立,反对黑格尔式“中国哲学幼稚论”。
• 神话思维重估:发掘《尚书·洪范》《庄子》中的象征系统,提出“神话即哲学前身”,为比较宗教学开新径。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新儒家的美学维度拓展
• 成中英承其比较视域创“本体诠释学”,傅伟勋吸收其“生命情调”说发展生死学;刘述先称其“为新儒家注入诗性光辉”。
• 台湾学者孙智燊译介其英文著作,推动“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大陆学者蒋国保重估其“文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对话意义。
2. 跨文明对话的桥梁构建
• 国际汉学界视其为“中国哲学系统化阐释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多次引用其有机宇宙论。
• 过程哲学(怀特海)研究者科布(John Cobb)称其思想为“东方过程论”,与生态哲学形成深层共鸣。
3. 文化复兴的精神符号
• 台湾“鹅湖学派”奉其学为精神源头,大陆新道家(陈鼓应)引其“原始道家论”重构黄老学派。
• 生态美学领域,曾繁仁以“生生美学”对接当代环境伦理;比较文学界乐黛云用其“文化共命慧”理论推动文明互鉴。
学术争议
1. 体系庞杂性与逻辑严谨性
• 牟宗三批评其“哲学如诗,体系松散”,劳思光指“生命本体论”混淆存在论与价值论;但傅佩荣肯定其“以审美直觉突破概念桎梏”。
• 李泽厚指其“过分美化原始儒家”,忽视荀子、王充等理性传统;陈来则辩护称“价值重估恰是其方法论突破”。
2. 中西比较的均衡性问题
• 余英时质疑其“以华严释怀特海”存在比附之嫌,刘笑敢指“机体主义”概念未脱离西方哲学框架;但成中英认为“创造性误读恰是跨文化阐释真义”。
• 夏威夷学者安乐哲(Roger Ames)对比其与唐君毅的中西比较路径,指前者更具“诗性统合”特质。
3. 宗教立场的暧昧性
• 晚年转向佛学,著《华严宗哲学》,被印顺法师指“以哲学消解宗教神圣性”;但冉云华肯定其“为佛学现代化开辟哲学路径”。
• 基督教学者谢扶雅称其“未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方克立则指其“生生哲学”暗含泛神论倾向。
参考文献
1. 方东美《生生之德》 | 黎明文化, 1979
2.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 联经出版公司, 1981
3. 成中英《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境界》 | 《哲学与文化》杂志, 1984
4. 蒋国保《方东美思想研究》 | 台湾学生书局, 1991
5. 科布(John Cobb)《过程思想与东方智慧》 |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