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东海到哈佛的儒学传灯

  云南昆明人,早年就读台湾东海大学,师从徐复观、牟宗三。1962年赴哈佛大学师从史华慈,博士论文《王阳明:行动中的儒者》开创英语世界宋明理学研究新范式。

  历任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讲座教授,2009年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推动“文化中国”全球论坛,促成联合国“世界文明对话年”(2001)。

2. 儒学国际化的摆渡人

  1980年代起巡回欧美亚非讲学,与查尔斯·泰勒、哈贝马斯等对话,将儒学引入“轴心文明”讨论。

  创办《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文化中国》等期刊,主持“儒学与生态”“儒学与女性主义”跨学科项目,重塑儒学现代形象。

核心思想体系

1. 儒学第三期发展论

  历史分期:先秦两汉(第 一 期)→ 宋明理学(第二期)→ 全球化时代(第三期),主张儒学须回应生态、性别、民主等现代议题。

  创造性转化:“从‘封建意识形态’转为‘精神人文主义’”,以“仁学”整合启蒙价值,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2. 精神人文主义架构

  四个维度:自我(修身)、社群(齐家)、自然(天人)、天道( 终 极关怀),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提出“存有的连续性”宇宙观。

  全球伦理贡献:参与起草《世界伦理宣言》(1993),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黄金法则,推动儒家伦理普世化。

3. 文明对话方法论

  对话三原则:“承认他者性”“尊重差异性”“寻求共通性”,主张以“听德”超越“文明冲突论”。

  多元现代性:批判西方现代性单一模式,提出“儒家现代性”可能,强调“传统资源可转化现代价值”。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新儒学的全球化转向

  弟子黄勇发展“儒家角色伦理学”,安靖如(Stephen Angle)提出“进步儒学”,贝淡宁(Daniel Bell)构建“贤能政治”模型,皆承其问题意识。

  影响日本沟口雄三“中国基体论”、韩国崔在穆“东亚儒学论”,促成“文化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2. 国际组织的文化顾问

  担任联合国“文明对话”专家组成员,推动《地球宪章》纳入儒家生态思想;在达沃斯论坛宣讲“儒家商业伦理”,重塑全球化文化议程。

  哈佛燕京学社在其主导下,从汉学重镇转型为文明对话平台,培养数百名国际儒学研究者。

3. 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

  大陆“国学热”理论推手,央视《百家讲坛》多次邀其开讲;台湾“文化基本法”起草参考其“精神人文主义”框架。

  生态领域,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发“儒家生态教育”课程;教育领域,推动中小学读经运动与通识教育改革。

学术争议

1. 实用性质疑与乌托邦批判

  甘阳指其学说“学院化过重,缺乏制度设计”,朱学勤批评“用儒学包装普世价值,回避政治改革”。

  女性主义者李木兰质疑“儒家家庭伦理难以兼容性别平等”,但罗思文(Henry Rosemont)辩护称“仁学具有内在解放性”。

2. 文化中国概念的泛化风险

  汪晖批评“文化中国”淡化主权争议,沦为“去政治化的文化想象”;石之瑜指其“学术话语服务于统战叙事”。

  杜维明回应称“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可分层次讨论”,主张“精神共同体超越地缘政治”。

3. 儒学普遍性的限度之争

  列文森(Joseph Levenson)传人田浩(Hoyt Tillman)质疑“儒学第三期”的可行性,认为“现代性已消解儒学土壤”;但安乐哲(Roger Ames)通过“儒家民主论”支持其转化可能。

  新儒家内部争议:蒋庆斥其“西化儒学”,刘述先则肯定“国际化是儒学存续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自我》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2. 杜维明《仁与修身》 |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9

3. 安乐哲(Roger Ames)《儒家角色伦理学》 |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11

4. 贝淡宁(Daniel Bell)《中国新儒家》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008

5. 黄勇《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 |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