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贵族子第到天使博士
阿奎那生于意大利罗卡塞卡城堡,出身伦巴第贵族,5岁入卡西诺山修道院接受基础教育。1239年因腓特烈二世与教廷冲突转学那不勒斯大学,接触亚里士多德著作。1244年违背家族意愿加入多明我会,赴科隆师从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以“沉默的牛”绰号潜心治学。1252年任教巴黎大学,以《箴言四书注》确立学术地位。1273年神秘体验后停止写作,称“一切著作如稻草”。1274年赴里昂大公会议途中病逝,1323年被封圣,1567年获“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称号。
1.2 亚里士多德革命的完成者
在拉丁阿维罗伊主义冲击教会正统的危机中,阿奎那完成思想整合:
• 知识体系化:以《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构建信仰—理性金字塔,涵盖神学、哲学、伦理与法律。
• 大学教育革新:确立“争议问题”(Quaestio Disputata)教学法,主导中世纪大学课程至宗教改革。
• 政教关系重塑:在《论君主政治》中提出“神律高于人法”,影响但丁的帝国理想。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自然神学与五路证明
1. 五路证明(Quinque Viae):
• 首动者:运动必有推动者。
• 首因:因果链需无因之因。
• 必然存在:偶然存在依赖必然存在。
• 完美等级:至完美者即上帝。
• 目的论:自然秩序指向智慧设计者。
2. 类比认知论:
• 神超越范畴,但可通过受造物类比认知,“如通过效果窥见原因”(ST I.13.5)。
3. 本质与存在统一:
• 上帝是“存在本身”(Ipsum Esse Subsistens),受造物为本质与存在的复合体。
2.2 伦理学与自然法
1. 幸福论:
• 至福(beatitudo)在于直观上帝,尘世幸福是德性生活的副产品。
2. 四枢德与三超德:
• 谨慎、正义、节制、勇敢构成自然德性;信、望、爱为神学德性(ST I-II.62)。
3. 自然法等级:
• 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理性动物分有永恒法即自然法,“行善避恶”为首原则(ST I-II.94.2)。
2.3 形而上学综合
1. 形质论(Hylomorphism):
• 实体由质料(hyle)与形式(morphe)构成,灵魂是肉体的实体形式。
2. 共相理论:
• 共相存于事物中(in re)、后于事物(post rem)且先于事物(ante rem),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
3. 天使本体论:
• 天使是无质料的纯形式,个体即物种(ST I.50.4)。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3.1 经院哲学的正统化
• 托马斯主义学派:卡耶坦(Cajetan)与苏亚雷斯(Suarez)发展其理论,主导反宗教改革神学。
• 多明我会思想霸权:1323年封圣后,其学说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颁布《永恒之父》通谕重申其地位。
3.2 现代世界的思想基石
• 自然法传统:格劳秀斯与洛克吸收其理论,奠定现代国际法与政治哲学基础。
• 分析哲学溯源:安斯康姆(G.E.M. Anscombe)复兴德性伦理,称其为“常识哲学家”。
• 新经院主义:20世纪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以托马斯主义回应存在主义挑战。
3.3 跨文明对话
• 伊斯兰哲学:与伊本·鲁世德(阿维罗伊)的亚里士多德注疏形成批判性对话。
• 犹太哲学:迈蒙尼德《迷途指津》的五路证明前身启发其宇宙论论证。
• 东亚哲学:利玛窦以托马斯主义框架向明朝士大夫解释天主教,引发“礼仪之争”。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4.1 中世纪的反对声浪
• 方济各学派批判:波纳文图拉指责其“用异教哲学污染神学”,邓斯·司各脱发展意志优先论抗衡。
• 巴黎主教谴责:1277年唐比耶(Tempier)列出219条受其影响的“错误命题”,但丁为其辩护。
4.2 近现代哲学挑战
• 宗教改革批判:路德斥其“亚里士多德化信仰”,加尔文否定自然神学可能性。
• 启蒙运动解构:休谟驳斥设计论,康德否定上帝存在的思辨证明。
• 存在主义颠覆:克尔凯郭尔称其体系抹杀个体信仰的激情维度。
4.3 当代理论反思
• 女性主义批判:艾薇拉·蒂勒(Elisabeth Gössmann)指其性别观固化“男性—主动/女性—被动”范式。
• 生态哲学盲点:深层生态学批评其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但生态神学家贝瑞(Thomas Berry)重释其共融思想。
• 科学哲学争议:新托马斯主义者试图调和量子力学与形质论,引发实体概念论战。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 《神学大全》(Benziger Brothers英译本) | 1947
• 《反异教大全》(Anton C. Pegis英译本) | 圣母大学出版社, 1975
• 《论存在与本质》(Armand Maurer英译本) | 宗座中世纪研究院, 1968
2. 现代研究
• Etienne Gilson《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 | 兰登书屋, 1956
• Brian Davies《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 |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2
• Jean-Pierre Torrell《圣托马斯·阿奎那:人与著作》 | 天主教大学出版社, 1996
3. 跨学科研究
•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德性之后》 | 圣母大学出版社, 1984(德性伦理复兴)
• 雅克·马里旦《知识的等级》 | 斯克里布纳出版社, 1937(新托马斯主义宣言)
• 约翰·米尔班克《神学与社会理论》 | 布莱克威尔出版社, 1990(政治神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