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从文学研究到思想批判

   江苏扬州人,1981年考入扬州师院中文系,198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唐弢研究鲁迅,199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90年代任《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推动“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论战;2002年转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创办《区域》期刊,构建跨学科批判平台。

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问题

   提出“中国现代性的独特路径”,参与“北京共识”国际讨论,与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对话世界体系理论。

  202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继费孝通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文社科学者。

核心思想体系

1. 现代性重审与另类叙事

   反现代的现代性:指中国现代化是“在反抗帝国主义中形成的现代性”,具有自我否定的辩证特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跨体系社会:以“亚洲”为方法论单位,分析中国多民族、多文明的交融共生,挑战欧洲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范式。

2. 后殖民理论的本土转化

   去政治化的政治:批判1980年代“去政治化”思潮导致公共领域萎缩,主张重建“政治性”的社会动员(《去政治化的政治》)。

  短二十世纪:将1911-1976年定义为“短二十世纪”,强调革命传统对当代中国的复杂遗产,反对简单否定或肯定。

3. 生态马克思主义转向

  新山水论:借传统山水画意境批判发展主义,提出“生态危机本质是文明危机”,主张重构“天人关系”(《世纪的诞生》)。

  乡村建设再出发:重提梁漱溟、晏阳初传统,将生态保护与基层民主结合,探索“后增长时代”的社会实验。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新左派的理论旗舰

  • 与崔之元、甘阳等形成新左翼知识群体,推动三农问题”“国企改革公共讨论;《读书》时期刊发的新自由主义批判系列奠定思想史坐标。

  • 国际新左翼学界将其与萨米尔·阿明、大卫·哈维并列,视为南方理论的重要建构者。

2. 全球左翼思想对话者

  • 与印度庶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学派对话,共同解构殖民现代性;在拉丁美洲与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探讨被切开的血管的亚洲版本。

  • 欧洲左翼期刊《新左翼评论》多次专题讨论其理论,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称其重构了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边界

3. 人文研究的范式革新

  • 创立区域研究方法论,打破文学、历史、政治学的学科壁垒;《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展开》被哈佛、莱顿大学列为必读书目。

  • 生态批评领域,王铭玉、王晓明等学者发展其新山水论;思想史界章永乐、白永瑞承其跨体系社会说重释边疆史。

学术争议

1. 新左派立场的意识形态批判

  • 自由主义学者徐友渔指其用后现代理论包装反改革立场,朱学勤批评反现代性叙事忽视个体自由价值

  • 汪晖回应称批判现代性不等于反对现代,主张在资本全球化中寻找另类实践

2. 概念原创性的学术质疑

  • 林毓生指反现代的现代性概念逻辑混乱,黄宗智质疑跨体系社会缺乏实证支撑;但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肯定其对欧洲中心论的有效解构

  • 历史学界杨念群批评其以论代史,罗志田则承认其激活了思想史的问题意识

3. 学术与政治的边界之争

  李泽厚指其将学术政治化,钱永祥质疑去政治化的政治概念本身存在悖论;刘擎认为其贡献在于重建批判性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

  • 国际学界亦存分歧:傅高义Ezra Vogel称其过度强调中国特殊性,而酒井直树Naoki Sakai赞其开辟了比较现代性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 三联书店, 2004

2.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 | 三联书店, 2008

3. 汪晖《世纪的诞生》 | 三联书店, 2020

4. 佩里·安德森《新的旧世界》 | Verso出版社, 2009(专章讨论汪晖)

酒井直树《翻译与主体性》 |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1997(理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