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传统记载
• 《史记》载孟子为邹国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门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推行仁政。
• 晚年退隐与弟子万章等编撰《孟子》七篇。
2. 现代学术定位
•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订其活动于前4世纪中后期,晚于墨子而早于荀子。
• 出土简帛: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约前300年)反映同期心性论思潮,佐证孟子思想非孤立产物。
3. 文本传承
• 赵岐《孟子章句》(东汉)确立今本结构,朱熹《孟子集注》提升为“四书”之一。
核心思想体系
1. 性善论(Theory of Innate Goodness)
• 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 批判性恶论:
以“孺子入井”案例论证人性本善,反驳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说。
2. 仁政思想(Benevolent Governance)
• 民本原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 经济改革:
“制民之产”主张保障基本生存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 修养方法论
• 养气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通过道德实践培养精神力量。
• 环境论: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强调后天教化重要性。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战国时期
• 与荀子形成儒家内部对立(性善 vs 性恶),荀子门人斥孟子“僻违而无类”(《荀子·非十二子》)。
2. 宋明理学
• 程颢、程颐推崇为道统继承者,朱熹将“四端”纳入理气论框架。
• 王阳明心学直接继承“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命题。
3. 近现代诠释
• 牟宗三以“道德的形上学”重构孟子心性论。
• 李明辉比较孟子与康德自律伦理学,引发中西伦理学对话。
学术争议
1. 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 陈大齐批评“孺子入井”论证存在自然主义谬误(从事实推导价值)。
• 安乐哲(Roger Ames)认为“性”应译为“human nature as tendency”而非固定本质。
2. 民本与民主的张力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借孟子思想批判专制,但学界争议其是否具备现代民主基因。
3. 文本诠释分歧
• 刘殿爵指出《孟子》中“心”概念含混,兼具情感(heart)与理性(mind)双重维度。
参考文献
1. 刘殿爵(D.C. Lau)译《孟子》 | 企鹅出版社, 1970
2. 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 |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1991
3. Ivanhoe, P.J. 《孟子研究》 | 哈克特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