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传统记载

  • 韩国贵族出身,与李斯同拜荀子为师,口吃不善言辩而长于著述。

  • 著《孤愤》《五蠹》等篇传至秦国,秦王政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 入秦后遭李斯陷害,狱中自杀,著有《韩非子》55篇。

2. 学术重构

  • 陈启天《韩非子校释》考订其活动于战国末期,思想集法家之大成。

  • 睡虎地秦简(前217年)法律文书印证韩非理论与秦制实践的关联。

核心思想体系

1. 法、术、势三位一体

  • 法:成文法典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难三》)

  • 术:驭臣之术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

  • 势:政治权威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难势》)

2. 历史进化论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主张改革需应时势。

  • 批判儒家复古: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3. 矛盾说与逻辑学

  • 形式逻辑命题: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难一》)

  • 名实关系论: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秦代实践

  • 李斯实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将理论转化为集权制度。

  • 秦始皇焚书坑儒部分实践韩非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五蠹》)主张。

2. 汉代以降

  • 司马迁评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揭示与道家渊源。

  • 谭嗣同《仁学》斥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之算法

3. 现代重估

  •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肯定其客观精神的行政理论价值。

  • 西方汉学界常将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比较,探讨权力哲学共性。

学术争议

1. 学派归属问题

  • 冯友兰归入法术势综合派,郭沫若认为属荀子学派分支。

2. 人性论矛盾

  • 继承荀子性恶论却否定教化,如何解释法术执行者的道德能力?

3. 文本真伪

  • 《初见秦》《存韩》等篇被疑为后人伪托,反映秦统一后的思想整合。

参考文献

1. 陈启天《韩非子校释》 | 中华书局, 1969

2.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       Liao, W.K. 《韩非子全译》 | 伦敦普罗布斯坦出版社,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