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生平与历史背景

1. 传统记载

  • 会稽上虞人,出身寒微,《后汉书》载其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 曾任郡功曹、治中等职,因政见不合辞官,晚年专事著述,成《论衡》85篇。

2. 学术重构

  • 胡适《王充的论衡》考订其活动于东汉光武至和帝时期,适逢谶纬神学鼎盛期。

  • 敦煌遗书《论衡》残卷(S.1380)证实唐代文本与今本高度一致。

3. 历史定位

  • 被冯友兰称为两汉思想界的彗星,以经验主义批判官方儒学。

  • 清代熊伯龙《无何集》系统整理其反迷信思想,推动考据学发展。

核心思想体系

1. 疾虚妄(Critique of Superstition

  • 方法论原则: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对作》),主张实证检验。

  • 批判对象:谴告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鬼神论(人死血脉竭,何能为鬼)。

2. 自然主义天道观

  • 宇宙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否定天人感应。

  • 偶然论:世谓古人君贤则道德施行,实则命期自然,非德化也(《偶会》)。

3. 知识论革新

  • 效验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薄葬》),近于实证主义。

  • 历史观: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谢短》)。

思想传承与影响

1. 汉代反响

  • 蔡邕秘藏《论衡》为异书,王符《潜夫论》暗承其批判精神。

2. 近现代重估

  • 章太炎赞其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耑,比肩西方启蒙哲人。

  •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视其为唯物论先驱,但批评其机械命定论。

3. 科学史意义

  • 李约瑟称其理性经验主义为古代科学思维典范。

  • 葛瑞汉(A.C. Graham)比较其与培根归纳法异同。

学术争议

1. 学派归属问题

  • 冯友兰归入古文经学派,徐复观认为属独立批判传统。

2. 命定论矛盾

  • 既主张自然无为,又提出国命系于众星(《命义》),是否存在理论漏洞?

3. 文本真伪

  • 《论衡》部分篇章(如《招致》)被疑为后人增补,掺杂方术内容。

参考文献

1. 黄晖《论衡校释》 | 中华书局, 1990

2. 胡适《王充的论衡》 | 亚东图书馆, 1931

3. 葛瑞汉(A.C. Graham)《论王充的理性主义》 | 伦敦大学, 1964

4.       Michael Nylan 《汉代怀疑论者:王充》 |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