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巴黎高师到女性主义偶像
波伏瓦生于巴黎中产家庭,1929年以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二名毕业。二战期间创作小说《女宾》,战后以《第二性》震动全球。终身伴侣萨特,但保持开放关系。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与堕胎合法化,1986年逝于巴黎,与萨特合葬蒙帕纳斯公墓。
1.2 父权制下的理论爆破
在战后性别秩序松动中,波伏瓦的批判直指社会核心:
• 生理决定论:解剖学差异被文化放大为性别等级。
• 主体性剥夺:女性被固化为“他者”,丧失超越性。
• 老年与死亡:晚年研究《老年》与《告别的仪式》,拓展生命政治批判。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性别社会建构论
1. 他者理论:
• 男性自居主体,将女性贬为“他者”(《第二性》I.1)。
2. 身体处境分析:
• 月经、怀孕等经验被父权制神话异化(I.2)。
3. 经济依附批判:
• 无偿家务劳动固化女性从属地位(II.3)。
2.2 存在主义伦理学
1. 暧昧伦理学:
• 自由需在具体境遇中为他人负责(《模糊性的道德》)。
2. 老年异化:
• 社会将老人视为“他者”,剥夺其主体性(《老年》)。
3. 死亡政治:
• 医疗体系将死亡技术化,压抑临终自主权(《安详辞世》)。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3.1 女性主义浪潮
• 第二波女性主义:弗里丹、米利特尊其为理论先驱。
• 性别差异理论: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批判其生理-文化二分法。
3.2 跨学科辐射
• 老年学研究:开辟年龄批判理论新领域。
• 文学实践:自传体小说开创女性经验书写范式。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4.1 理论局限
• 白人中心论:忽视种族与阶级交叉压迫(贝尔·胡克斯批判)。
• 性少数盲点:未预见酷儿理论对性别二元的解构。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 《第二性》(郑克鲁中译本)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安详辞世》(黄荭中译本)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波伏瓦回忆录》(罗国林译) | 作家出版社, 2012
2. 现代研究
• 托莉·莫伊《性与文本的政治》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成为波伏瓦》 | 中信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