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尔斯

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二战士兵到哈佛哲人

罗尔斯生于美国巴尔的摩,1943年参军参与太平洋战役,目击核爆促成终身反战立场。195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71年出版《正义论》引发全球热议。哈佛任教三十载,培养桑德尔、科恩等学者。晚年修订《万民法》,逝于麻省列克星敦。

1.2 冷战格局的理论应答

在民权运动与福利国家争议中,罗尔斯重构社会契约:

分配正义:回应美国贫富分化与种族矛盾。

稳定性问题:多元社会如何达成重叠共识。

全球伦理:后冷战时代的人权与战争规范。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正义两原则

1.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屏蔽身份地位,确保公平选择(《正义论》§4)。

2. 词典序列:

  ①基本自由平等→②机会公平与差异原则(§11)。

3. 反思平衡:

  道德直觉与原则间反复调试达成融贯(§4)。

2.2 政治自由主义

1. 合理多元主义:

  现代社会价值分歧不可避免(《政治自由主义》Ⅰ)。

2. 重叠共识:

  不同整全学说支持同一政治正义观(Ⅳ)。

3. 公共理性:

  公民应以政治价值而非宗教/哲学学说参与公共辩论(Ⅵ)。

2.3 万民法

1. 人民社会:

  自由人民与合宜等级制人民共组和平联盟(《万民法》)。

2. 人权清单:

  生存权、免于奴役、良心自由构成干预底线。

3. 战争伦理:

  仅限自卫与人道干预,禁止核威慑(§14)。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3.1 全球政治哲学

自由平等主义:德沃金、森发展资源平等与可行能力理论。

共同体批判:桑德尔、麦金泰尔质疑其个人主义预设。

3.2 制度设计影响

宪法法院:德国宪政法院援引差异原则审查社会立法。

全球治理:联合国人权机制吸收其万民法理念。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4.1 理论挑战

全球分配正义:博格批评其国内主义局限(《罗尔斯与国际正义》)。

文化帝国主义:万民法被指隐含西方中心偏见(查尔斯·贝茨)。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正义论》(何怀宏中译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中译本) | 译林出版社, 2011

2. 现代研究

  托马斯·博格《罗尔斯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玛莎·努斯鲍姆《正义的前沿》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