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达

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高师

德里达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犹太裔,1949年入巴黎高师。1967年以《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引爆解构风暴。1980年代赴美讲学,推动文学批评的“耶鲁学派”。2004年逝于巴黎,葬礼致辞“他教我们阅读不可读之物”。

1.2 结构主义之后的文本革命

在语言学转向与殖民批判背景下,德里达解构:

语音中心论:书写长期被贬为语音的次级补充。

在场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对确定性、起源的迷恋。

伦理政治转向:晚年探讨宽恕、友爱的不可能性。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解构策略

1. 延异(différance):

  意义在差异与延迟中无限延宕(《论文字学》)。

2. 补充逻辑:

  边缘补充物颠覆中心/边缘等级(《哲学的边缘》)。

3. 幽灵学:

  马克思的幽灵徘徊于全球资本主义(《马克思的幽灵》)。

2.2 伦理政治批判

1. 无条件好客:

  超越法律义务,接纳他者(《论好客》)。

2. 死刑解构:

  主权权力通过死刑表演其神圣性(《死刑》)。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后殖民理论:斯皮瓦克翻译并发展属下阶层研究。

建筑解构:埃森曼、屈米将不确定性融入空间设计。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虚无主义指控:哈贝马斯批评解构消解理性基础。

政治模糊性:早期回避规范性,晚年伦理是否足够?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论文字学》(汪堂家中译本)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马克思的幽灵》(何一中译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