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巴特勒

一、生平与历史背景

1.1 从犹太家庭到学术偶像

巴特勒生于美国克利夫兰犹太家庭,1984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1990年以《性别麻烦》引爆“酷儿理论”革命,任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参与巴勒斯坦团结运动,抵制以色列学术机构。以跨性别权利倡导与黑格尔研究闻名。

1.2 性别政治的哲学突围

在身份政治与保守主义回潮中,巴特勒的理论回应:

性别操演性: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二元论批判。

脆弱性的政治:身体易受伤害性作为伦理联结基础。

非暴力抵抗:以身体暴露于暴力揭露权力不义。

二、核心思想体系

2.1 性别操演理论

1. 社会性别建构:

  性别是重复仪式产生的“自然化假象”(《性别麻烦》Ⅰ)。

2. 异性恋矩阵:

  强制异性恋制度排斥酷儿存在,需颠覆范畴本身(Ⅲ)。

3. 身体物质化:

  解剖学差异被话语实践建构为物质事实(《身体之重》)。

2.2 伦理政治转向

1. 哀悼与暴力:

  可哀悼性划分界定“何者为人类”(《脆弱的生命》)。

2. 集会自由:

  身体共在挑战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集会的力量》)。

3. 非暴力伦理:

  抵抗需暴露系统性暴力,而非复制暴力结构(《战争的框架》)。

三、思想传承与影响

3.1 酷儿理论运动

跨性别研究:挑战医学话语对性别认同的病理化。

行动主义:影响ACT UP等组织的直接行动策略。

3.2 批判理论更新

承认政治批判:弗雷泽争议揭示再分配与承认的张力。

生命政治:与阿甘本对话赤裸生命与神圣人机制。

四、学术争议与批判

现实效力质疑:解构性别是否削弱女性主义斗争基础?(娜莎·弗雷泽)

语言唯心主义:过度强调话语忽视物质压迫?(特里·伊格尔顿)

五、参考文献与原始文献

1. 基础史料

  《性别麻烦》(宋素凤中译本) |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脆弱的生命》(何磊、赵英男译)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 现代研究

  萨拉·萨里《巴特勒读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